找到相关内容120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佛教义学的形成 -- 东晋外国罗什“般若”与本土慧远“涅槃”之争(2)

    68]以“无性”为“法性”之下,能令法随“因缘”而生起。“因缘以之生”即是缘起。故知慧远与道生的涅槃义学,虽立论与般若一家殊途,但两者毕竟还保留了某些共同的基础,为南北朝后二家之合流埋下了伏笔。四、僧肇...论破慧远的弟子刘遗民的观点,却不曾直接针对慧远提出批评,可见僧肇于罗什、慧远等前辈人物,乃谨守后辈的身分。现宗匠罗什过世,同辈中较年长的僧睿,其义学立场亦显然地由般若移向涅槃,僧肇成为长安僧团中罗什之学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3845817.html
  • 从《肇论》看玄学向佛学的转变

    从“无”到“有”的共同理趣   僧肇生活在东晋十六国后期,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潮由两大主流构成:魏晋玄学和佛学。玄学的主要流派大体可包括何晏、王弼的“贵无论”、裴頠的“崇有论”和向秀、郭象的“独化论”。...  (二)六家七宗思想的玄学化倾向   从西晋永嘉六年(三一二)郭象逝世到后秦弘始六年(四○四)鸠摩罗什翻译完《大品般若经》以及僧肇作《般若无知论》,佛教般若学在中土经历了将近一百年之久发展历程。当时...

    张卫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2952946.html
  • 小乘实有论或大乘实相论?

    其醇,真不愧马鸣、龙树、无著、天亲,故特入大乘宗论;其余诸师或未免大醇小疵,仅入杂藏中。”将僧肇(384~414)与天台的慧思(515~577)、智者(538~597)二大师并列,视他们的著作为中土撰述中最为精醇者,媲美印度祖师马鸣、龙树、无著和天亲,因此特别将之列入“宗经论”[1] 中,可谓推崇至极。僧肇曾师事译经大家鸠摩罗什,所撰《肇论》为中国佛教思想家消化了印度中观学说后的经典之作,是中印...

    黄国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2649238.html
  • 晚明〈物不迁论〉的诤辩研究─诸家的意见与空印镇澄的答辩(1)

    难明。是故非谤之害细,似乱之害深。吾欲 无言可乎!(注6) ” 二、镇澄与无名尊者的诤辩 1.“无名尊者”的异议论点 “无名尊者”是何人?亦不明所指。但他的看法,只在强调僧肇的立论...以为然,他认为僧肇的〈物不迁论〉,有些观点应就其本意求之,不应照字面而谈。例如《诗经》云:“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”(注17) 这句话,原指天子的统治权无远弗届,其对象是就一般臣民而言。但不可因语意涵盖...

    江灿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5051616.html
  • 略论东晋的般若学

    ,故名失也。  元康对僧肇关于心无宗的评论所作的解释,应该是对的。他指出了心无宗理解般若空义的片面性,其可取之处在于,教人对于外物不要起执着之心,无心于物,从而使人获得心神上的安宁。但问题是,心无宗只...,并不完全正确。吉藏认为支道林的即色义“与安师本性空故无异也”,安澄则认为和僧肇的“不真空”思想相同。事实上,支道林的即色义在理论上要比道安的本无义更成熟,他曾在《大小品对比要抄序》中表达了自己的般若...

    廖乐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2550616.html
  • 江灿腾:晚明《物不迁论》的诤辩研究(1)

    」的异议论点  「无名尊者」是何人?亦不明所指。但他的看法,只在强调僧肇  的立论是「言在意外」,要贵「得旨」和「变通」,不可「执言」与  「固泥」。其言曰:  「......如来遗教,犹孙子兵法也。... ,他认为僧肇的〈物不迁论〉,有些观点应就其本意求之,不应照字  面而谈。例如《诗经》云:「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」(注17) 这句话  ,原指天子的统治权无远弗届,其对象是就一般臣民而言。但不可因  ...

    江灿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4173399.html
  • 中国佛教哲学佛教于汉代传人中国

    般若性空说大行,而有六家七宗及由鸠摩罗什、僧肇等开创的山门玄义。不久大乘《涅槃经》传人,经僧叡、道生等人提倡,涅檠佛性说成为南北朝时期最为流行的学说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吸收整合,又从佛性论...413)来长安为标志,可将般若学分为以六家七宗为代表的早期般若学与以鸠摩罗什、僧肇(384—414)为代表的后期般若学。  (一)道安性空宗与六家七宗  道安(314—385)为东晋高僧,佛教领袖,...

    徐文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4465235.html
  • 三论宗在中国的弘传

    三论宗在中国的弘传  理净  三论宗起源于印度,但主要发展于中国,三论宗在中国的弘传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:  1、传译时期:为东晋(公元四0一至四四一年)时期。主要依罗什法师为代表,有弟子僧肇、僧叡、昙影等人,主要以翻译三论经典为主。也是印度中观思想最早传入中国的历史见证,是三论思想在中国最早的出现。  2、渐隐时期:为南北朝南齐(公元四四一至四八0年)时期。自僧肇等人以后的一段时间,中观思想...

    理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1246704.html
  • 外来佛教向中国佛学发展刍议

    图《诗品二十四?雄浑》)毫无疑问,这一段引文中的主要思想精髓是来源于东晋僧肇所撰的《不真空论》中的主要论点的。  东晋著名僧人支遁,是当时大乘般若即色派的代表人物,他一生在主要从事佛教理论活动的同时,...的状态下,却是“无”的。可见,就僧肇的思维方式而言,在当时,《不真空论》是受着类于墨子“黑白之论”那样的认识论制约着的,但就僧肇论述的本质而言,僧肇之言与墨子之言在功能指向上却是有本质区别的。于是,在...

    傅京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13542294.html
  • 玄高从学佛陀跋陀罗的一桩公案

    道宣《广弘明集》卷二十三却收录了僧肇所撰的《鸠摩罗什法师诔》,其中明确提到罗什“癸丑之年,年七十,四月十三日,薨于大寺”,即在弘始十五年(413)。  僧肇的诔文应当是最为可靠的资料,但由于发现较晚,...罕见。鎌田茂雄也是依照这一思路提出疑问的。他指出,隋代的吉藏亦未见此诔文,更为重要的是,撰述《开元释教录》的智昇亦未引用此诔文,而《开元录》中明明提到道宣的《广弘明集》,假如僧肇的诔文果然收入此书的...

    徐文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04542238.html